我的工匠父亲-党群工作-文化生活-西安煤矿机械有限公司
您当前所在的位置:首页 > 党群工作 > 文化生活 > 文苑撷英

我的工匠父亲

发布日期:2016-06-23     作者: 信息员     浏览数:14908   

 

   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三月份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,“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,柔性化生产,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,增品种,提品质,创品牌。”由此,“工匠精神”俨然已成为当前的一个热词,对它的解读,也是铺天盖地,而我看到这个词时,最先想到的却是我的父亲。

父亲只有小学文化程度,14岁就进了鸡西煤矿机械厂工作。在我的印象里,父亲一年中,特别是逢年过节,几乎没有休息过,不是在保养、大修厂里的设备,就是在抢修主要设备或生活区的水井。那时,生活用水全凭自备井来供,大井一旦坏了,整个生活区就无水可用。

我的父亲是一名普通的修理工,工作了40年,工种却始终没有变。父亲说,他很敬佩他的师傅,那是个大工匠,设备出了问题,只要师傅一出诊,必定手到病除。父亲要做他师傅那样的修理工,这也成了父亲的梦想追求。父亲文化底子薄,但他不自卑自弃,别人休息、休闲的时候,他都是在设备旁度过,勤能补拙,没有捷径。清楚地记得,只有小学文化的父亲,吃力学习三角形定理,那拿惯了修理工具的双手,拿起笔反复演算习题的笨拙样子。父亲说,干啥都要像啥,当工人,就要学好技术,一定要记住:技不压身。时间用在哪儿,功夫下在哪儿,就会在哪儿闪光。凭着父亲的钻劲,他很快就从同辈人中显露了出来。自1973年起,他就开始主修厂里的主要设备,当上了20多个人的班长,成为职工眼中的技术大拿。1992年,只有小学文化的父亲,通过理论实践考试,成为设备维修技师。

和父亲聊起来,父亲说没什么,修理工嘛,就是要能吃苦,要熟悉设备,要多积累,见得多了,遇到问题心就不会慌,就能很好的理出头绪去解决。话说的轻松,但每一次的抢修工作,对父亲来说都不是那么轻松。

记得有一个“五分钟厂长”的故事。那是个夏天,天气炎热,可自备井不争气,偏偏坏了。一时间,生活区在家的男女老少都围到了生活区这口大井的所在地。“什么时候能修好,什么时候来水啊?”人们焦躁的声音使本就炎热的天气愈加闷热。水,到底什么时候能来呢?主管后勤的厂长直接把正在厂里工作的父亲叫到了现场,父亲看了看现场的情况,对厂长说:“把你的职务借给我五分钟,这五分钟,在场参与抢修的各部门、各工种都听我来指挥,按我说的去做”。基于对父亲以往工作的信任,厂长二话没说就同意了。五分钟,父亲指挥若定,成功解决了大井的症结问题,这就是“五分钟厂长”的故事,透视出父亲对责任的勇于担当。

父亲做人有一个原则,就是干活不偷懒,做人不耍奸,工作中他和组里的小伙子一样,登高爬低,轮锤刮研。1993年盛夏,西安气温高达39度,父亲接到抢修T611镗床的任务。当时,床身跟主柱拉伤面积大,拉痕深,由于机床笨大,无法进行机械加工处理,有人提出用电刷度处理,但由于电刷度用时太长、费用也高、生产进度不允许。为了保证工期,节约费用,父亲决定采用最古老非礼的手工刮研方法。组内员工对在炎热的盛夏进行这样既笨重、又超大工作量的体力劳动,情绪不大高。当时,已经50多岁、身体瘦消的父亲,身先士卒,带头刮研,汗水就像断线的珠子,浸透了他的衣服,落在了机床导轨上。在他的带动下,全组动了起来,用了整整七天的时间,刮平了深0.5mm、拉伤面积达3000平方厘米的严重拉痕,不但为厂里节约了维修资金,更宝贵的是缩短工期20多天,受到厂内上下的一致好评。

父亲热爱他的工作,即使退休了,厂里有事找他,他仍是义无反顾。非典那年,父亲已经退休在家,厂里的一台加工中心机床漏油,无法正常工作,找父亲去帮忙看看。到达现场,父亲即投入了工作,就像剥洋葱一样,教年轻修理工判断问题、解决问题,仅仅用了九天的时间,就让这台加工中心机床恢复了正常工作。

父亲已经退休近20年了,翻开他的履历,看到的是曾荣获先进工作者、优秀共产党员、劳模等让一辈子闪光的荣誉和称号。工作期间的父亲,没有上、下班时间,加班加点是家常便饭。曾经在一个电视剧里看到一个镜头,男主人公半夜起床,为他心爱的菜苗打伞,以免其遭受突来暴雨的侵袭。在生活中,我又亲眼看到,大半夜的父亲顶风冒雨到厂里,就是为了给新购设备盖上塑料布,像这样的事情还有许多。我在这不是给自己的父亲歌功颂德,只是今天谈“弘扬工匠精神,勇攀质量高峰”,很自然的就想到了我身边的父亲。父亲可以说是个“工匠”,人称为“机器郎中”。他没有多少豪言壮语,但他敢于担当,勇于负责,更执着、热爱于他的工作,并坚持干得更好,这也契合了“工匠精神”的内涵,我一直在父亲的身边,耳濡目染,这也是对“工匠精神”的传承。(李群)

 

上一篇:张桐摄影作品《春之韵》 下一篇:我的端午情节